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大扶貧力度、創新扶貧方式,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8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這個成績的取得,產業扶貧功不可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產業是銜接勞動力、土地、資產等要素的聯合器。產業扶貧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能夠優化配置貧困地區各類資源,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拓寬他們增收渠道。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許多貧困地區因地制宜,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等傳統產業吸納貧困人口就業,促進農民增收。例如,內蒙古科右中旗推動合作社養殖、冷鏈物流、民族文化和刺繡等產業發展,做好富民產業文章;青海共和縣利用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勢平坦開闊的天然優勢打造光伏發電園,創建青海特色的資產收益扶貧新模式;四川甘孜全域旅游產業率先垂范,走出一條"資源變資產、牧區變景區、窮人變股民、牧民變居民"的旅游脫貧之路,不斷夯實穩定脫貧基礎。
從短期來看,產業扶貧見效快。但從長遠來看,要實現穩定脫貧,不斷增強發展后勁,僅靠產業扶貧、就業幫扶是不夠的,還必須走產業振興之路,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激發產業活力,這不僅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解決農民增收、創收后勁不足導致的返貧問題,而且能夠推動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穩定發展、高質量發展,顯著提升發展能力,為推動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面對即將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的新形勢,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貧困堡壘,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就要走好產業振興之路,這也是"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對發展產業提出的要求。
一是繼續發展貧困人口受益產業。一方面,貧困地區要改善經濟發展方式,因地制宜發展適合地區發展的特色農牧業、生態旅游業、民族手工業、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服務業等,發揮好自身比較優勢。另一方面,要立足市場需求,不斷探索特色農業、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的發展之路,大力推進"一地一業"產業對接和"一村一品"致富產業培育,最大限度盤活本地資源要素,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激勵他們生產、創業,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二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產業融合是深入發掘村社資源優勢以實現產業集聚的外部規模經濟內部化的關鍵環節,也是穩定貧困人口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經之路。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發展多類型產業融合方式,除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外,還要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業態,為產業振興與村社集體經濟壯大、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創造健康穩定的運行環境。
三是提高農村社會治理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當前,要注重把脫貧攻堅同加強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社會治理結合起來,通過提高治理能力,推動形成產業發展合力,在實現產業振興過程中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政府、社會、市場協同發力,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為農村產業振興提供和諧社會環境。
四是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產業振興需要強大的人才支撐。基層黨組織、駐村干部要發揮組織優勢,創新人才引進及培養機制,積極引進產業技術管理人才,培養本土脫貧致富帶頭人,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產業振興以及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作者:李波,系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